中国挖机配件网 - 挖机配件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旧文重温】文化守望者 | 黄万机:先挖一口井 再种一片花
L.biz | 商业搜索

【旧文重温】文化守望者 | 黄万机:先挖一口井 再种一片花

信息来源:miningbuy.com   时间: 2022-08-09  浏览次数:16

  编者按

  著名文史学家黄万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5日去世,享年87岁。黄万机,贵州遵义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和文学专著近20种。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评传蜚声学界,被誉为“沙滩文化研究第一人”。本文原刊于2017年7月21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文化频道重温此文,以示悼念。

  >>>>>>>>>>

  人物名片

  黄万机,1935年生,贵州遵义人。196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80年结业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文艺学专业,留院在文学所工作。1986年开始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贵州“沙滩文化”研究上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主要作品有《沙滩文化志》《郑珍评传》《 黎庶昌评传》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曾任贵州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等。

  甲秀楼下的南明河水,绿波粼粼,见证着贵阳城的往昔和今日。黄万机先生的家,就在河畔的一栋旧楼里。拜访过他家的人,一定对他的书房印象深刻,书房的门只能半开,因为里面堆放着从地板到天花板的书籍,厚的薄的,新的旧的,层层叠叠犹如一个书库。书堆中埋着一张小小的书桌,每当先生伏案的时候,就是坐在书丛里。那简朴的窗棂外,依旧是千门万户的窗棂。

  数十年与书为伴的黄万机,静静地坐在这闹市深处的书桌前,也许时常回想着命运是怎样将他带到了这一隅。他的学术生涯,应该回溯到童年时的遵义沙滩,那里的一切,都给他的人生埋下了一颗种子。

  黄万机的故乡在遵义新舟镇,与“沙滩文化”的发源地沙滩只有数公里之遥。“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沙滩文化”这朵奇葩,崛起于贵州遵义山区的穷乡僻壤,并在其间繁荣了百年,这其中,又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成就最高。黄万机幼时就常听祖父辈提起郑子尹、莫友芝先生和“黎四大人(庶昌)”的名字,又常听说他们的事迹,心中早已存满了敬慕。十二三岁时,黄万机曾随舅父到过沙滩,他悠然地回忆道:“沙滩有河,河里有跳蹬,有水车吱吱嘎嘎转,景色美得很。”也许就是这河,这水车,投映在他的记忆里,最终让沙滩这块黔地文化之源,伴随了他一生。

  “我小时候很聪明。五年级的时候,和我读六年级的表哥一道去考试,一共取40名,我考了23名,直接升了初中。”两杯绿茶放在茶几上,袅袅升腾着茶气。黄万机坐在桌边的椅子上,抱膝侃侃而谈,他目光睿智,思路清晰,全然不像一位暮年之人。1951年初中毕业后,黄万机考上了遵义师范学院,在那里,他一度对音乐十分有兴趣,只用一个月时间便学会了二胡,还在1958年发表了二胡独奏曲《赛龙舟》,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二胡曲集》第一集。1957年,他报考西南音乐学院,乐理和作曲的成绩十分优秀,可是在视唱练耳这一门上碰了壁,一个乡下孩子怎能有机会学习视唱练耳?自此,黄万机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

  遵义师范毕业后,黄万机被分配到思南县教书。在大江贯流的思南,刚出校门的黄万机努力地当一名好老师,他带的班有33个学生,是学校的差班,甚至有的学生比他还大两三岁,但在考中学时,竟有27个学生考取了重点中学思南中学,这让黄万机一下就成了思南名教。1962年,政策规定没有大学文凭的教师都须下放,黄万机决定报考大学,随后被贵州大学中文系录取。

  大学毕业后,黄万机分配到江口县文化馆,写花灯剧剧本、黔剧剧本,还写过6场歌剧,都由他自己谱曲,同时还给舞蹈写音乐。江口的群众文化过去较落后,他们把小戏创作搞起来,就在地区排了龙头。“文革”结束后,黄万机在报上见到贵州省社科院招硕士班,他凭着过去的记忆参加考试,幸运地被录取。

  硕士班里人才济济,大家自己确立研究方向,黄万机在现当代文学所里搞文学评论,他深埋心底多年的“沙滩情结”浮了上来,虽然这一研究只是工作之外的个人兴趣,但黄万机从此踏上此途,一发不可收。

  黄万机的治学宗旨,是“深挖一口井,再种一片花”。他的著述《郑珍评传》《黎庶昌评传》《莫友芝评传》陆续出版,使得沙滩文化成为他的一口学术深井,此外,他还撰写了《客籍文人与贵州文化》《贵州汉文学发展史》《黔山灵秀钟人杰》《普通一兵——记“文化将军”陈沂》等著作。与人合著《贵州当代文学概观》《国魂颂》《贵州古典文学作品选》《王阳明与贵州文化》《桐埜诗集校注》等 20 种,古籍点校 5 种、文史普及读物 4 种,发表论文 150 多篇,其中 120 多篇入选《中国大典》《当代论文精粹》《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世纪文库》《世纪丰碑》等全国性论文集。

  黄万机对“沙滩文化”的研究得到了业界肯定,贵州文史界前辈陈福桐曾在其《研究沙滩文化的三本专著》中称:“万机用笔巧妙,能把评传写得流畅、简明,读来娓娓动人,堪称妙手”。研究郑珍的著名学者、成都大学白敦仁教授对黄万机的《郑珍评传》亦推崇备至,曾致函黄万机道:“大著取材宏富,论断确切,而文笔清新细腻,能引人入胜,使人于开卷之后,便有非一气读完不可之感。”

  日夜伏案、废寝忘食,黄万机“50年成书1900万字”。黄万机像一头沉默的老牛,默默耕耘,至今没有停歇。他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寂寞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宿命,黄万机坦然地接受了它。

  “我十分敬仰莫、黎、郑(莫友芝、黎庶昌、郑珍)在学术上的成就。我希望在我还能动之前,把三家的诗文搜集整理出来,传给后人。”黄万机的话平淡朴实,他是将人生的枝叶删繁就简,淡能生静,静而生悟。他延续前人的文脉,自己也成为了贵州文史的一簇熠熠薪火。

  >>>>>>>>>>

  27°提问

  问:您最初做这个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黄万机:当初我选择研究“沙滩文化”,主要是出于对乡贤的敬仰。沙滩文化可以说是贵州汉学文化的高峰,直接影响着贵州汉学文化,甚至可以说没有沙滩文化,就不会有贵州汉学文化。

  问:这么多年来,让您感到最艰难的是什么?

  黄万机:也许这么多年来,最艰难的就是查资料、抄书。过去没有条件复印,我所有的资料均是手抄而来,一抄就是一尺来厚。整个过程可以说是非常辛苦的,但那就是我们那一代学人的常态。

  问:最让您高兴和感动的事是什么?

  黄万机:最高兴的是书籍出版。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产生了影响,这个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我的书出了以后,“沙滩文化”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很多文学界的名家去沙滩开会、考察,让一个偏僻的小村落成了知名的文化圣地。这其中有一位外国朋友,叫司启瑞,是一个汉学家,他在加拿大读了我的《郑珍评传》后对郑珍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来贵阳找我,前后来了四次,他的书名叫做《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化的崛起》。感觉自己的成果能在国内外被认同,这个让我很感动。

  问:您想把这个事情做成什么样?

  黄万机:我希望我能把莫、黎、郑三家的诗文收集、整理出来,目前郑珍的诗文集已整理得差不多了,下一步打算做莫友芝的。为什么想做这个事情呢?因为以后的后生再想整理他们的诗文集也许会很难。其实民国时期有人做了,但我想做成黄万机点校版,让一般人也能看懂。趁着我现在还能动,还能做,我就要加紧赶出来,传给后人。

  问:如果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您还会选择这条路吗?

  黄万机:沙滩文化可以说是贵州文化史上的奇葩。我自己从小在沙滩附近长大,对沙滩文化可以说是有一种情结吧,因此我肯定还是会选择沙滩文化的。现在我对沙滩文化的研究,还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的,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贵州也应该培养更多的人才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把贵州汉学发掘出来,传承下去。

  文/刘飞 港茵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编辑/彭芳蓉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挖机配件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