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却注定要载入史册——中国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土壤成功返回地面,这是中国首次自主完成月球土壤采集任务,也是时隔44年后世界再一次获得新的月球土壤样品。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完成月球采样并成功返回的国家,前两个国家毋庸置疑就是美国和俄罗斯。但这两国月球“挖土”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美国月球“挖土”的模式——人工挖土
作为世界上首个采样到月球土壤的美国,同时也是拥有月球土壤最多的国家,而这要归功于著名的阿波罗计划。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成功着陆,两位宇航员通过人工采集的方式将月土装了满满一“裤兜”。
此后,随着经验的累计和挖掘设备的不断创新,阿波罗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任务所采集到的月球土壤数量成倍数增长。
在阿波罗15号任务中,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发制造的月球车被带上了月球,人类第一次实现在月球上“开车”。阿波罗16号任务,第9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约翰·杨在月球上成功“飙车”,并创造了11公里/时的月球“飙车”记录。
而在美国历次登月“挖土”的任务中,收获最多的当属阿波罗17号任务,总共采集月球土壤样本111千克,占美国历次总收集重量的近三分之一。而这要归功于一个地质学家,他就是阿波罗17号任务、世界第12个踏上月球的人类——哈里森·施密特。
身为地质学家的施密特深知月球土壤对科学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宇航员们共计进行3次月面活动,总计工作时长超22小时,成功采集到重达111公斤的700余个样本,甚至他们还采集到了一根3米长的岩芯。
苏联月球“挖土”模式——无人采集
与美国阿波罗计划采取的人工采集方式有所不同,苏联采取的是无人采集的模式,并开创了这一技术领域的先河,事实上,这只是苏联的无奈之举。起初苏联计划同美国一样,发展载人登月计划,1964年,苏联通过探索月球和外层空间的工作决议,开启了苏联登月计划。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首先便是登月计划不完善。不同于美国的全力突击载人登月计划,苏联将登月计划又分成了两个小计划——载人登月和载人绕月,由此分散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
此外,在通过探索月球工作决议后的2个月,苏联发生了宫廷政变,将全力推动苏联探月计划的赫鲁晓夫赶下苏联政治舞台,苏联整整两年没有推进载人登月计划。
1966年初,59岁的苏联宇航事业的设计师与组织者科罗廖夫病逝,这位让苏联长期在航天技术上领先于美国的天才科学家的倒下,成为了苏联载人登月计划失败的导火索。
尽管种种不利因素,但这都不能阻止苏联的探月计划,其目的就是要在美国之前完成探月行动,同时为了节省经费,苏联所寄予厚望的“N-1”火箭竟然未在地面进行任何试验便匆匆上马发射。
1969年2月和7月、1971年6月和1972年11月,苏联先后四次发射H-1火箭,均以火箭爆炸、任务失败告终。四次失败彻底磨平了苏联载人登月的信心,由此开始转向无人采集的模式。
随后,苏联在1970年至1976年间,先后通过月球16号、20号和24号三个探索器采集月壤标本约300克。此后的44年内,再无国家采集月球土壤,直至2020年中国的嫦娥五号顺利完成任务。
其他“挖土”行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目标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月球,越来越多国家开展了其他“挖土”研究。1999年,美国发射了一颗带有“气凝胶尘埃收集器”的探测器前往怀尔德2号彗星收集彗星的尘埃微粒。这种收集器的特点是可以有效抓住并保存装上收集器的尘埃微粒,至于具体找寻尘埃微粒的工作,则由科学家们在探测器返回地面后人工寻找。
2003年,日本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展小行星采样尝试,同年发射隼鸟1号探测器,最终在糸川小行星表面收集到超过1500粒样品。
两种采集方式的优缺点
从收集的数量我们便可以很轻易发现人工采集相比无人采集所收到的样品更多,美国采用人工挖土得到超过381千克的月壤,而中国、苏联无人采集仅得到1731克和300克的月壤,是前者的几百分之一。
此外,人工采集的方式更加灵活,可以随机应变。比如在阿波罗17号任务中,宇航员收集到了一颗极为罕见的橙色月岩,这只能依靠人工才能做到。
不过人工采集也有很大的弊端,首先就是航天任务的成本和难度大大提升,需要有较强的安全性以及生命保障系统。而无人采集的工程规模相较于载人工程小了很多,也会节约很多成本,此外还不用考虑补给、生保等问题。
除此之外,无人采集的任务时间可以为期数年,探测距离也远远超过人工采集,可以采集到数亿公里外的物质。